不但如此,周瑜把联合马超放在了战略高度,他希望将来孙吴攻取蜀地以后,可以跟马超结援。(《三国志》:(周瑜)乞与奋威(孙瑜)俱进取蜀,得蜀而并张鲁,因留奋威固守其地,好与马超结援。)
连对手都明白的状况,曹操自己一定也是清楚的。紧接着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了,这让曹操更明白了一个现实:承认三分共识,维持两岸现状。当曹操的心思一收回来,更专注于自己地盘儿的时候,一眼就觉出了西凉地区的别扭。如同家长在外面工作上不顺利,回家往往找寻孩子那样。
现在问题来了,曹丞相如果看着西凉军不顺眼,攻打马超他们就可以了,何必还要打着讨汉中张鲁的旗号呢,有必要吗?
有必要。因为马腾是卫尉,马超是偏将军,韩遂是征西将军,都是国家的官员,作为首辅的曹操带着人攻打手下官员明显师出无名。另外,就算曹操不打算要脸了,声东击西也是兵家常用之计。
这个方案是谁提出来的呢?钟繇。曹操的内心活动,有些人明白,有些人未必明白。钟繇是比较了解领导意图的,适时地提出了一个方案,假借攻打张鲁之名,派军队到关中,趁马超还没明白过来的时候,降服他。钟繇不但提出方案,还举手申请,要亲自操作此事。曹操对此相当认可。(《魏书》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(中),外托讨张鲁,内以胁取质任。)
也有人不明白,一听说曹操要攻打张鲁,不是很赞成。比如高柔,高柔是袁绍外甥高干的表弟(也有说表侄),他在丞相机关里负责后勤钱粮,深得曹操信任。高柔觉得如果曹兵讨张鲁而入关中,必定惊动关中的马超和韩遂,导致他们误会曹军是冲自己来的,西凉军会因此反叛的,这样得不偿失。等先稳定住长安三辅地区以后,接着就可以和平招降汉中的张鲁了。(《三国志》:太祖欲遣锺繇等讨张鲁,柔谏,以为今猥遣大兵,西有韩遂、马超,谓为己举,将相扇动作逆,宜先招集三辅,三辅苟平,汉中可传檄而定也。)但曹操没有采纳。
也有人明白但不赞成。负责公检法的尚书卫觊[jì],提出了反对意见。他比高柔更了解曹操出兵关中的用意。他认为西凉军都是只在乎眼前的苟且,没有诗和远方的田野。每天三个饱两个倒儿的过日子,没有雄心大志,没必要现在就招惹他们。现在向他们封官儿许愿,安抚下就可以了,以后有机会再收拾也不迟。(《魏书》:觊以为“西方诸将,皆竖夫屈起,无雄天下意,苟安乐目前而已。今国家厚加爵号,得其所志,非有大故,不忧为变也。宜为后图。)就像有些企业的领导,要开除某位有能力的员工之前。先是鼓励带加薪,过两、三个月以后再开除,这对公司的损失会小很多。
听了卫觊的建议,曹操也挺认可,但最终还是同意了钟繇的方案。让钟繇出兵关中。(《魏书》太祖(曹操)初善之,而以繇自典其任,遂从繇议。)
咱们刚才是反证,推断曹操不是打张鲁而是打马超。咱们还可以再从曹操确实是去打张鲁的角度,看这件事的处理方法。我想得比较简单,提供个思路:真要打张鲁,也可以让马超上啊。如果曹操觉得马超跟张鲁的关系不错,既可以派马超劝张鲁投降,也可以跟马超联合用兵攻取张鲁,起到监督规劝的作用。当初剿灭袁氏高干的时候,曹操就是这么做的,当时袁家人也在联合马家。
再退一万步讲,如果曹操只是路过关中,真心不想攻击马超,完全可以出面做一些解释工作,要是担心马超不相信自己,还可以让马腾出面跟儿子沟通。
你说呢,曹阿瞒。
以上的内容,可以看出曹操讨张鲁是假,讨马超是真。但推测的成分多,角度也单一。历史是立体的,如果能从更多角度去看,才能尽量看到它的全貌。如同了解一个人,一见钟情是很难准确的。向使当初身便死,一生真伪复谁知。
钟繇出兵讨张鲁走关中的路线是合理的吗?
前面屡次提到了两个关键词“汉中”和“关中”。张鲁所在的汉中郡的位置比较明确,这里就不用细讲了,大家看下面的地图就清楚了。但关中要特别说明一下。
在历史的记载中,关中(也叫关右)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分,关中是个不断变化的概念,非常模糊。所谓的“关”涉及函谷关、潼关等等,有四、五种说法,根据马超造反事件发生的时间前后,把关中设定在潼关以西,陇关以东比较合理,包括司隶三辅及雍州地区。关中地区不小,虽然并非全由马超韩遂占据,但只有他们让曹操最不放心,所以关中几乎成了西凉军的指代词。
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出,曹军在中原,如果攻打汉中,从东到关中再向南到汉中也说得过去,马超部队所在地是槐里地区,钟繇带兵经过马超驻地也合情合理,马超有造反的必要吗,心是玻璃做的?这里先不解释,一会儿再说。
除了从北往南打的方案,是不是可以有其他方向攻打汉中呢?上面的地图,还提供了一个思路:汉中张鲁的右边东侧一片,属于荆州的南阳郡。
南阳郡是个盆地,所以南阳郡最早的地名叫“宛”。既然是盆地,周围必是高山。北面是伏牛山,西侧是大巴山,东侧是大别山,南侧是万山和绿林山。被山包围了,怎么出入南阳郡呢,其实各方向都有进出南阳郡的道路。这里只说西去汉中的路,是可以沿着汉水上行到汉中的。
看来由荆州向西的道路是存在的。还有一个问题,如果荆州是孙刘的,曹军也没办法走。荆州的大部分地区确实不是曹操的,但208年以后,南阳郡和襄阳一直是曹操的。
看似这个方案也未必不行。当然,曹操本来就没想攻击张鲁,所以这个方案可行也不会走。何况我这是赵括附体-----纸上谈兵,实际的道路情况不会这么简单。四年后曹操真正收服张鲁的时候,也是从北边走的(当时这么选择是因为有带路党等各种原因,这里不展开了)。这里拿出这个方案是讨论下可能性,是为了更多角度地理解下当时的状况。
其实,曹操的自己人也反对走关中攻取张鲁,还是尚书卫觊,他说:“从关中出兵征讨张鲁,一定会引起马超怀疑的,因为张鲁在深山,这条道路根本就不通,难道里面有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吗?如果惊动西凉各军,就不好解决他们了”(《魏书》若以兵入关中,当讨张鲁,鲁在深山,道径不通,彼必疑之;一相惊动,地险众强,殆难为虑!”)
卫觊的话说得已经很明白了,走北线进不了汉中打不了张鲁,但打草惊蛇的作用是可以起到的。现在大家一定明白马超见到钟繇军队时,反应为什么激烈了,他知道钟繇不是来打张鲁的,是冲自己来的。
后来的事实证明,卫觊说得很对,这场战役前后打了一年多,曹军死了上万人。(《魏书》:兵始进而关右大叛,太祖自亲征,仅乃平之,死者万计)
卫觊
下面再从兵力分析下钟繇的任务。
钟繇去打张鲁,兵力是多少呢?三千。四年后,曹操亲征张鲁,带了多少?十万。这还是在曹操误信人言,以为汉中很容易占领的情况下,使用的兵力。
三千,这是什么概念?钟繇是不是得了间歇性精神病,带着活够了的三千人去送死?
三千人肯定不是打张鲁,但打马超也是送死。那钟繇带着三千人去干嘛?他们是去做特警当猎鹰突击队,抓马超或其家属做人质,好让马超真正的听命于曹操或者永远听不到命令。(《魏书》: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,外托讨张鲁,内以胁取质任。)
1989年美国总统老布什派海豹突击队和三角洲部队入境巴拿马,突袭逮捕独裁总统诺列加的事件。也许老布什看了《三国志》得到的灵感?
综合前面的种种史料看,曹操攻打张鲁就是借机收服或者消灭马超的部队。
曹操有没有想过钟繇斩首行动失败的可能性?像曹操这样厉害的政治军事家,做事一定会“未思进,先思退”,他一定想过。不过,如果钟繇的行动遇阻,马超造反,这对曹操未必不是件好事。一旦对方先动手,他可以立刻表演川剧绝活:变脸。马家军的造反可以让曹丞相拿到了出兵弹压的正义面具。
如同想找碴打架的人,先挑衅对方:“你打我啊,有本事你打我啊!”对方刚推了他一把,他就像《盗梦空间》里的人一样,“啊---啊---”地慢动作后退倒地,然后以快动作的速度冲着围观的朝阳区群众大喊:“打人啦!他打人啦!”好让埋伏在周围的人冲上来狂扁对方。
不过,曹操也许真觉得马超未必会动手造反,因为他手里握着张王牌:马腾一家有上百人都在自己手里(《三国志》里有马超的遗书:臣(马超)门宗二百馀口)。这从他同意钟繇只带三千军兵入关中的事情上体现得很清楚。估计曹操认为,撕一张票可能,但马超绝没有撕上百张票的魄力,他不知道马超不仅有魄力,还有破坏力。
说到马超造反,也确实非常人能干得出来的。
马超当然知道,父亲和兄弟一大家子人在曹操手里,他一造反,上百多亲人凶多吉少。那他为什么还要造反呢?我只能试着分析。
任何人的做事方式都能显示出血缘、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烙印。
马超的奶奶是羌族人,这在往期里已经讲过了。马超的血里必然会流淌着羌人的不羁和彪悍,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。而且那个时候的羌人在伦理意识上相比于汉人要弱一些。一看到钟繇不讲信用(他认识钟繇),要对自己不利,造反就是一瞬间的事。
再说马超的成长环境,他出生的时候,父亲马腾还在道上混,正当叛匪头子呢。马超首次出现在史料中,就是他带兵抢大户人家的粮食和马匹,高高兴兴地打土豪分田地呢,在这种环境下,要求马超讲规矩懂礼数不现实。现在有人欺负到自己头上了,不管其他,先拼死活下来再说。
再说些更大胆的推测,马超字孟起。按照古人的长幼排序,是伯、仲、叔、季,但“孟”字也是老大,是庶出的长子(《白虎通义》:“嫡长为伯,庶长为孟。”)。换句话说,马超有可能不是嫡出是庶出,这在古代,家庭的地位还是有些差距的。所以马超造反时的责任感,也许会少些。(如果是嫡出,孟起应该叫什么呢?还好是庶出)
还有,马腾放弃兵权举家到邺城当卫尉时,独留马超接手自己的军队,应该是马腾留个后手以防万一的。马腾走之前向马超交代后事,如何处理意外情况的发生,应该是题中应有之意吧。史料没有记载马腾是否说什么了,但不轻易放弃自己一辈子积攒下来的实力,也是符合人情的。
最后,我要留一个尾巴,在后来潼关之战的时候,马超也有救父之意,这里就先不说了。
以上这些是对马超不顾家人性命而造反的必然性探讨,当然最主要的造反原因肯定是出于保存自己的利益。
行文至此,我想各位朋友一定对马超造反的深层原因,有了一些了解,马超造反确实导致了父亲被杀的结果,但并非马超全责,而是受曹操逼迫,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。我说的对与不对欢迎大家讨论。
影视剧马超
除此之外,钟繇的行动没有成功,才给了马超反叛的机会。钟繇的行动是否失败,历史没有明确记载。但这么重要的事没有记载结果,就可以说明问题,是曲笔为之。
在平灭关中之后,曹操开的表彰大会上,钟繇也获得嘉奖。《三国志》里的原文是这么说的:“太祖征关中,得以为资,表繇(钟繇)为前军师。”钟繇因为后勤做得好,被任命为前军事。跟带三迁兵将闪袭马超无关。而且,直到整个关中的战役结束,钟繇再也没出现在史料中。
马超造反后拉韩遂入伙,他劝韩遂的第一句话是:“钟繇让我攻取韩将军您,所以曹操是不可以相信的人。”(《魏略》“前锺司隶(钟繇)任超(马超)使取将军(韩遂),关东人不可复信也)
我原来刚看这句话的时候,以为是马超忽悠韩遂造反的随口一说,现在看,还真不是。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。第一,钟繇是引起马超造反的直接导火索。可以证明钟繇确实在战前见到了马超。第二,感觉钟繇还没来得及实施计划,就被马超怀疑,然后变好人出主意,让马超攻打韩遂。
不过,从马超反叛的结果看,钟繇也算成功了,他给了曹丞相攻击马将军以口实。他是没碰就慢动作躺在地上碰瓷的那个人。一场大战即将来临。(待续)
上一期:
分割线
往期精彩推荐(点击链接直接阅读)
往期精彩推荐(点击链接直接阅读)
关于时拾史事
搜索微信号: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,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。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。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535858375,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。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@outlook.com
更多文章,长按关注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