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/ 11 邯郸市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华北大街,成立于1984年,主体建筑的前身是1968年建成的“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”,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。此图是邯郸博物馆大门
2 / 11 在邯郸博物馆内,有编钟和编磬的介绍。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,兴起于夏朝,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。湖北随县出土的“曾侯乙编钟”是目前我国编钟的顶峰。此图是邯郸博物馆展示的编钟
3 / 11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、锡、铅合金,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、兽、龙等花纹,铸制精美,花纹细致清晰,并刻有错金铭文,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,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。此图是青铜钟
4 / 11 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,钟的钟体小,音调就高,音量也小;钟体大,音调就低,音量也大,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。此图是钟各部位的名称
5 / 11 编钟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,悬挂在钟架上,用木锤和长棒分别敲打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,能发出不同的乐音,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。此图是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编钟奏乐
6 / 11 磬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。磬的使用远早于钟,相传“黄帝造磬,取片状石材,制成曲尺形,上钻磨一孔,悬挂敲击”。磬有单个特磬与按律吕依次编排的“离磬”(即编磬)之分。此图是邯郸博物馆展示的编磬
7 / 11 商代时磬已广泛流传,且制作精美,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“磬”字,左半部像以绳悬石,右半部像一人以手执槌作击状。此图是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编磬奏乐
8 / 11 西周至战国时期,磬的形状上为倨句形,下为微弧形;汉代以后上下均为倨句形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总共32枚,分上下两层,依次悬挂在青铜磬架上。遗憾的是,出土时大多数断裂破碎,已经无法敲击发音。此图是磬各部位的名称
9 / 11 1980年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物理研究所合作,制成了曾侯乙编磬的复制品。它的发音和原编磬的标音基本相符,低音浑厚,高音明澈,音域达三个八度,音色优美而动听。此图是磬的实物
10 / 11 古代的编钟、编磬多用于宫廷的演奏,在民间很少流传,每逢征战、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,都要演奏。此图是邯郸博物馆的编钟编磬
11 / 11 【《布衣镜界》关注百姓生活 弘扬传统文化,感谢您的评论、收藏、点赞,欢迎转载链接,敬请点击“关注”并查看前期内容,谢谢!】